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反思1《蒲公英》采用童话的形式,寓常识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朗读特点。所以我将教学重点落在了阅读上,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积累的目的,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语文、用语文。
执教时,我以心情作为教学的主线,首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转换了角色。假设自己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去感受小降落伞随风飘荡的愉悦心情,再引导学生体验并读出轻和柔缓的语气。多媒体的生动直观演示,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蒲公英自由飞翔的优美意境中。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发亮了,脸上露出了微笑,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们读出了味,读出了形。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阅读的重点段落,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叙述了太阳公公地嘱咐和小种子们三种不同的选择。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对话,必须先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当时的心情。(如:亲切地嘱咐、大声地说、得意地说)在教学“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时,首先让学生听教师的范读,潜意识地感受了“亲切地嘱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亲切地嘱咐”,这时,学生很快说出“妈妈亲切地嘱咐我上课要认真听讲。”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学生不仅准确的理解了“嘱咐”,还能用其造句,达到了积累的目的。我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来当一回太阳公公并进行赛读,学生读书的劲十分足,读出了慢且亲切的语气,体会到了太阳公公的语重心长。面对小种子们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勾画、去朗读、去感悟,志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稍后做了分析)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语言训练的基地,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指明读、分角色朗读,做到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爱读,没有厌烦感。
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积累,朗读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规定,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这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闪闪、银花朵朵”这些形容词设问:“谁还能说一些这样类型的词语?”学生们踊跃地回答着:“红彤彤、绿油油、胖乎乎”,小手举得象小树林。但在说ABCC式的词语时回答的同学只有几个。随后我出示了三组“ABCC式”的词语让孩子们读一读、记一记。虽然这个环节只用了两三分钟,却扩充了学生的词汇,做到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
回想这节课,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虽然也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形式朗读课文,学生读了之后却没什么提高。究其原因:当中读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教师的引导也不到位,学生没能静下心来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自然无法快速的转换三种不同的角色。其实,读书不在于形式的多样,只有把课文读流畅,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带着感情读书,真正把读书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不足让我认识到在朗读教学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
语文教学反思2“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文章开头,为了让学生体会“渐渐”这个程度副词,我创设两个情境,分别请两个学生演示场景。同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这句话回忆《练习1》中学习的“秋风送爽”这个成语。第二段关于天空的描写是重点。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天空之美的描写,复习《练习1》中的“天朗气清”这个成语。同时这段重点掌握“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我让学生再进行句式扩展。第三段写农田里的秋景,这和《秋天到》第一小节中“秋天庄稼长的好”有相似处,我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同时请孩子们比较哪个比较好。
这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一,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孩子对秋天、秋景、秋游的感触不深,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孩子们的提出的问题都在我创设的情境中,没有真正达到在做中学的教学效果。
二、没有深入进行阅读教学。我应该选取课文的第二段或第四段进行重点的阅读教学,教给孩子科学的阅读方法。而不是仅仅采用单个读、齐读、教师示范读等传统模式。
语文教学反思3一转眼,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两月时间,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成功,也有不足;有收获,也有失落。现自我反思如下。
一、成功方面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很多同学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向导,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与 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4、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2、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3、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还比较死板。
4、学生的阅读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的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
5、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方面探究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
6、对学困生的指导和帮助还不够。
语文教学反思4还记得与旧课标相识是在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xxxx年,充满激情和斗志的自己与旧课标牵手,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熔炉里磨砺着,成长着。在工作中旧课标就像老师,就像朋友,在我困惑时,它能为我指引迷津,在我小有收获时,它能激励我继续前进、、、、、、就这样我与旧课标一起相知,相伴渡过了10年。10年的与课标的耳鬓厮磨,10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我的老友-课标在10年风雨的洗礼下,以更加华丽端庄的容颜再现。我为它的变化惊喜不已,因为它没有辜负我这个好友的期待。
一、惊喜1一——新课标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说新课标降低了知识的难度,那是因为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xx个左右。新课标对一、 ……此处隐藏9198个字……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语文教学反思15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现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认识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还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呢?
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于是一 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教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标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近来在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华中理工大学最近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位。该校校长杨叔子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 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这怎么解释?”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不少人已经成为理工科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教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