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腊八粥》教案

时间:2025-08-28 16:14:33
《腊八粥》教案15篇

《腊八粥》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腊八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腊八粥》教案1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方家大院的八儿已经等不及了,要喝上香甜的腊八粥,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表现吧!

回顾一下等粥这一件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二、走进课文、品读感悟。

(一)等粥

1.盼粥。

(1)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喜得快要发疯“:神态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示例: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板书迫不及待)

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属于什么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2.想粥。

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体现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并且非常的孝顺)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子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

(4)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憧憬、渴望的心情)

4.看粥。

(1)读第15、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但他没想到今日的粥颜色是深褐)

(3)作者是怎么写腊八粥的?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失落、嫌弃、厌恶,因为看到的颜色是深褐,这让他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有点嫌弃、厌恶,觉得腊八粥很脏。)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6)当妈妈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捡了一枚大的特别吓人的的赤枣给了八儿“)。

(7)从妈妈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小结:在等粥这件事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厌恶)

(二)喝粥

最后八儿终于吃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吃腊八粥的呢?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简析。

(”靠着“”斜立“,将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小鼓“外貌描写。这写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以后满足的样子。”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吃得十分满足。)

(通过对人们吃完腊八粥的状态,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

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应该是”等粥“,略写的是”喝粥“。这样写一是为了通过熬制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二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要通过这个生活场景,体现这些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的热爱。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详写

爱粥猜美妙

看惊异

喝粥靠着斜立着略写

小面鼓

教后反思

课文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孝顺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惹人喜爱,逗人发笑!

《腊八粥》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 ……此处隐藏27176个字……

问题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传统节日的图片并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你都了解些什么呢?正如大家说的这样,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些是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比如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有些形成约定俗成的活动,比如春节贴春联、放爆竹,中秋节赏月、赏桂花;有些节日还会有特定的食物,比如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关于我国另一重要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腊八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上腊八粥,沈从文爷爷也用他熟练的笔法为我们记叙了八儿一家喝腊八粥的有趣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跟着八儿一起来尝一尝腊八粥。

明确: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后总结。(板书: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层次

1.根据课前预习,齐读课文,解决本课生字词,做到读通、读顺课文。

明确:会书写本课中“腊”“粥”“腻”等字。

2.播放录音范读,把握文章阅读的节奏,语调和情感基调。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提问:文章围绕腊八粥都讲了哪几件事?

明确: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喝粥两件事。(板书:八儿等粥、全家喝粥)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中对于八儿等粥和全家喝粥的两件事,哪件事写得最精彩?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八儿等粥的过程写得最精彩、最详写,分别写出了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猜想、亲见惊异的全过程。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急红了”一词,运用了神态描写,可以形象生动地写出八儿等粥时焦急的神态,因为妈妈说到夜里才能吃到粥,听到此八儿有些着急;“‘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要哭的样子很显然是八儿听到夜里才能吃到腊八粥故意做给妈妈看的。(板书:迫不及待)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八儿与妈妈分配腊八粥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极度渴望。正是因为熬粥等待的时间过长,八儿才通过分粥的方式来打发苦苦等待的漫长时间。(板书:苦苦等待)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此处运用了心理描写,通过八儿对腊八粥美妙的猜想,反映出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写出了他想喝到腊八粥的急切心理。(板书:美妙猜想)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理描写,因为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却看到了粥的颜色是黑的,不由得心里产生了落差,心中有些失望。(板书:亲见惊异)

2.指定学生代表,大声朗读描写八儿等粥的语段,让学生再次感受八儿等粥时的迫不及待。并思考问题,通过对八儿等粥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八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明确:从八儿等粥的一些描写中,可以归纳概括出来,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的孩子。

3.全班齐读文章的最后两个段落,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后两个段落是对八儿一家喝粥场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中是如何体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的?

明确:八儿一家喝粥的场面是略写,对于腊八粥香甜可口的描述则是通过侧面描写展开的:

“虽说……,但……”转折关联词的使用说明粥的颜色虽然不好看,但是粥的味道确实甜美的;“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说明粥的味道可口,一家人才会吃得香;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了粥的美味胜过腊肉,也写出了八儿一家吃得非常饱,更是对粥味道香甜的描述。(板书:满足惬意)

4.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八儿的馋样体现在哪?

明确:腊八节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夜里才能吃而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写的是八儿的馋样,对粥分配时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则是将八儿的馋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虽然粥的颜色超乎八儿的想象,但还是吃了妈妈给的特大的枣,肚子也吃成了一面小鼓,这些都能写出八儿的馋样。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本篇课文、生活实际与PPT播放其他传统节日的视频,谈谈大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有何感想?

明确:传统节日是传统习俗,更是合家团聚的一种表现。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的往往是孩子们的快乐、成人们的关怀。一家人团聚,共同营造节日愉快、和谐的氛围,共享天伦之乐。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延伸:带着分析出来的传统节日的浓浓氛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利用今天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你最喜欢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描写,下节课上课前一起来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八儿等粥与八儿喝粥分别进行了描写,文章重点着墨在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也通过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正面描写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八儿的可爱、天真、聪明。又通过略写的方法对一家人喝粥的场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整个喝粥的语段中,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描述,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描写出来。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文章对于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同时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合家团聚时的喜悦心情。这样才能将重点落实到位,也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腊八粥》教案15

活动目标:

1、品尝腊八粥,知道腊八粥是甜甜的,真好吃。

2、初步了解腊八粥里有什么,分清豆类和米类。

活动准备:

1、腊八粥,各种常见的豆类和米类。

2、勺、夹子、不同大小的容器。

活动过程:

1、腊八粥里的秘密

——幼儿品尝腊八粥,看看嘴里都吃到些什么?猜猜会是什么东西呢?(初步感知它的味道)

——看看腊八粥,尝试去发现里面有些什么?(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上去分析)

——小结:原来腊八粥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豆类、不同颜色的米类,还有像花生一样的果仁)。

2、豆宝宝、米宝宝来分家

——幼儿分豆宝宝和米宝宝(每桌一筐混和着米和豆各一种的教具,让幼儿用小勺或夹子将豆和米分开来,并将豆和米放入不同开口大小的容器中)

——展示幼儿分的结果:

A、看看这些豆宝宝你认识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出示常见的豆类,鼓励幼儿从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区分,并知道它们的名字)

B、豆宝宝有名字,米宝宝也有不同的名字,大家来看一看:看看这些米宝宝都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用显示屏观察比较,初步知道大米、糯米和血糯米)

——将米宝宝和豆宝宝送到厨房间,让营养员阿姨做腊八粥。

《《腊八粥》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