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繁星》教案

时间:2025-08-28 16:13:05
《繁星》教案15篇

《繁星》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繁星》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繁星》教案1

【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能识记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②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③能梳理本文思路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资料,自读分析,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大自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

教师:巴金资料、星空图片、儿歌《小星星》、课文朗读录音等制作成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教学本篇文章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赏读”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讨论,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先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进而走近他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

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是新文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20xx年被授予“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鲁迅称他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2.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爷爷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为的是学习经济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爷爷撰写了38则《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文体知识:(可在预习课文时展示认知)

本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取材范围: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画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内容上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写景状物。所写内容一般是作者自我感悟最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写法特点: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二、测评反思: [方法:师生问答,交流反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舱 cāng 面 摇摇欲坠zhuì

霎 shà眼  半明半昧mèi

2.词语解释:

纳凉:乘凉。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霎眼:眨眼。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3.本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看繁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顺序:从前 三年前 如今)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三、揭示目标:1.2.3.(1分钟)

四、整体感知: [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配乐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媒体、幻灯片展示)

一(1):写作者从前在家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2):写作者三年前在南京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三 (3、4) :写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2.从课文中勾画出作者三次观看繁星的时间、地点和感受,完成下面的表格:(幻灯片展示)

时 间 地 点 感 受(可用原句回答) 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下一环节进行] 第一次 从 前 在家乡 甜蜜 温馨(…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 三年前 在南京

亲密 投机(…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一样。)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次 如 今 在海上 惬意 信赖(对我霎眼,…它们在小声说话。)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五、重点探究: [方法:精读课文,讨论交流。]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

2.看课文插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如何理解星光“虽然微小”,却“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小”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六、难点突破: [方法: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 (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像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像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 我好像看见…;

……此处隐藏24784个字……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繁星》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

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

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

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门——海上。)

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

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

(出示共学提示:①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②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

(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

(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

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

(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

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

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

(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

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

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

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

[教学板书]

4*繁星

时间地点景象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课中如何逐渐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分享自己看到的星空及星空下的遐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情感共鸣奠定基础。其次,在品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用“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介绍喜欢的地方,为习作中的“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前铺垫。最后,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抓住关键句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审美力。

《《繁星》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